吉林大学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行政管理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公费医疗改革前大学生公费医疗状况及弊端

发布时间:2017-11-17

一、基本状况:

全国高校运行的公费医疗体制始于1953年。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公费医疗制度的实施,确实起到了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完成大学学业的目的。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基本可保证他们疾病的治疗。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

涨,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一个大学生每年60元的公费医疗费用早已是杯水车薪。一所高校里如果出现一个重病学生就会花光全年级的医疗费用。绝大部分学生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当时的大学生的体质也令人担忧。据调查,大学生患大病和重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占8%~10%,如果按普通疗法治疗乙肝,通常一年需要1万元。结核病也呈上升趋势,按常规治疗,一个普通结核病患者治愈,至少需要8000元医疗费用。每年每个学生60元的医疗拨款连一次感冒都无法治愈。“病不起”已经成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负担与压力。而爱心捐助只可以解一时之困,无法彻底解决后续的治疗问题,更何况,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受捐助的机会。

(一)教育部属院校

国家每年按每个学生60元,以2003年的学生人数为基数拨款给学校。这些学校的医院都具有一定规模,医疗设备较好,学生的一般疾病和有些重大疾病能在学校内治疗,但学生体质情况差、重大疾病和特殊疾病增多,大学生医疗费还是超支。

(二)地方院校

国家每年按每个学生60元,以1997年招生并规时的计划内学生人数拨款给学校,因此,分摊到每个学生头上的医疗费还不足20元。这些学校医院设备条件较差,且规模较小,只能治疗一些常见病,学生经常要转院外出治疗,费用很高,因而公费医疗超支较大。

(三)职业学院及民办大学

没有国家的医疗费拨款,全靠学生自己买医疗保险。学校内的医疗机构设备差,只能就诊一些简单疾病,基本不能保证学生的基本治疗,学生精神负担和压力都非常大。

二、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弊端:

(一)计划经济的垄断性

高校医疗机构占有绝对的学生医疗资源,并拥有了学生看病的绝对控制权,较复杂的病症虽然可以转院,但要经过校医院的同意。计划经济的情况下,大学生公费医疗实行的是“低标准,全包式”医疗模式,学校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提高,不少大学生对此很不满意,有的大学生戏称校医院给他们提供的服务是:“看病治疗无须望闻问切,三包良药管尽春夏秋冬”。

(二)公费医疗覆盖范围的有限性

现行的公费医疗体制不包含重病和特大疾病的统筹,意外事故和意外伤亡更是一个盲区,使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无法保障。许多学校规定无论在校内、校外医院住院,其医疗费用累计报销金额不得超过3~5万元,超过的部分自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突发疾病的费用就成了医疗空白,公费医疗无法在这个时候更充分地显示出其本身应该具有的优越性。每年各个高校都可能有十几起特别重大疾病发生,而一所学校里几个学生的治疗费用就有可能花光国家拨给的所有医疗费用。由于数额太大,学校也只能尽力而为,却仍力所难及,只好靠学校师生和社会募捐、靠热心人的援助、靠慈善机构的资助。而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任何意外事故和伤亡,按照目前的公费医疗制度,学校和个人都无法承受巨额的医疗费用。

(三)医疗水平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公费医疗经费有限,使学校医院的医疗设备较为落后,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治疗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学生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学生们对校医院的设备、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业务水平,以及药品的质量等都很有意见。对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大学生也普遍感到不满。反映出大学生对当前公费医疗现状的不满意。学校医院控制着学生的转诊转院权,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文献出处:连利、李林,公费医疗改革前大学生公费医疗状况及弊端,《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4期2008年6月,208-211页